站内搜索:
《中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研究》读书笔记
  年后终于收到宁夏大学毛凤玲教授寄来的大作《中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研究》,认真阅读这部系统性梳理葡萄酒历史文化的权威专著,发现其最大价值在于对古代文献、考古证据及产业实践的跨学科整合,堪称中国葡萄酒史的“文献索引库”,为从业者后续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学术基础。

1.jpg

  本书以“历史-产业-产区”三维框架重构中国葡萄酒文化叙事,填补了此前研究零散化、片面化的空白。本书的内容结构如下:

上篇:古代葡萄酒文化的历史重构 

——系统整合先秦至明清300余部典籍中的葡萄酒记载,如《诗经》中“薁”(山葡萄)的酿酒记录、《史记》对大宛葡萄酒的描述、《齐民要术》的本土酿造技术等,首次构建连贯的历史发展脉络。 

——通过贾湖遗址(9000年前酒石酸残留)、新疆洋海古墓(战国葡萄藤)、唐代鎏金葡萄酒壶等关键发现,实证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本土性与连续性,推翻“完全舶来”的固有认知。 

——颠覆性观点: 

中国为世界最早酿酒地之一,本土野生葡萄利用早于张骞引入欧亚种;

元代蒸馏酒工艺改良证明技术本土化能力; 

葡萄酒从汉代贡品到元代“国饮”,始终融入中华文化肌理。 

2.jpg

中篇:当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四阶段论 

复苏期(1949-1978):山葡萄甜酒奠定大众化基础; 

成长期(1979-1995):长城、王朝开启工业化; 

快速发展期(1996-2012):宁夏等新兴产区对标国际标准; 

优化期(2013至今):“品质+文化”双驱动转型。 

3.jpg

下篇:宁夏产区的“文化赋能”范式 

——历史基因转化:将西夏葡萄园遗迹、《宁夏府志》记载转化为“东方波尔多”叙事,打造“紫色名片”。 

——数据实证:2012-2022年宁夏葡萄酒产值从20亿增至300亿元,国际奖项增长15倍,验证文化附加值对品牌溢价的提升作用。 

4.jpg

1. 历史文献的完美整合 

  广度与深度:覆盖正史、方志、农书、诗文、考古报告,对争议记载(如张骞引入葡萄)进行多版本校勘。 

2. 实践指导价值 

产区建设:提出“历史IP+产业链”模式(如贺兰山东麓文旅融合); 

品牌战略:总结“文化故事+地理标识+品质认证”三维构建法; 

5.jpg

3.学术与行业意义 

学术层面:终结“中国有无葡萄酒文化”争议,文献目录与考释可作工具书使用; 

行业层面:为国产葡萄酒突破同质化竞争提供文化突围路径;

4.重新定义中国葡萄酒的里程碑 

  本书以严谨的考据、宏大视角与产业洞察,将中国葡萄酒从“舶来品“标签中解放,还原其作为中华文明符号的本真。




葡萄酒信息网 www.wine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