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郝林海主席出席第八届风土大会 分享《葡萄酒风土文化的中国价值》
  11月20日,第八届上海国际葡萄酒风土大会在沪举行。本届大会亮点纷呈——近 80 位来自全球知名酒庄、茶庄的庄主掌门人与风土专家 集聚上海,其中不少嘉宾平时极少在国内公开亮相,交流机会难得。

  大会汇集来自 17 个国家、30 多个产区的 208 家名庄,近 800 款佳酿 集中呈现,全面展现世界多产区风土与风格的多样性。

  在当天举行的风土研讨会环节,宁夏政府原副主席、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联合会创会主席、“OIV MERIT”获得者郝林海主席 出席大会并带来主题演讲《葡萄酒风土文化的中国价值》。

演讲金句摘选

·“葡萄酒风土文化在中国仍是一份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宝贵稀缺资源。”

·“商品是葡萄酒的衣裳,风土是葡萄酒的基因”

·“真实、安全、自然、人文、多元、个性、差异、变化,是葡萄酒风土文化的核心内涵。”

·“葡萄酒不讨好、不克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它就是它’。”

·“风土之所以迷人,在于其差异与变化,在于每一瓶酒都承载着天地、时间与人的共同作用。”

·“风土有籍贯。”

·“如果‘风土文化’能与中国文化更充分地碰撞沟通融合,其对社会文明的贡献恐不止于葡萄酒。”

附:郝林海主席演讲全文

《葡萄酒风土文化的中国价值》

(根据现场记录整理)

  很高兴参加上海国际葡萄酒风土大会。每次大会我都有机会说几句话。以下是过往的发言题目:

2015年,第一届《启于贺兰山脚下的中国风土》

2017年,第二届《中国葡萄酒产区风土探索》

2018年,第三届《风土,在中国启蒙,在宁夏实践》

2019年,第四届《沿着土地、酒庄、产区的路子去寻找与欣赏葡萄酒》(视频致辞)

2021年,第六届《葡萄酒产区的“风土要素”》

2024年,第七届《无风土,毋宁无》

……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葡萄酒风土文化的中国价值》,我仍然是用几分钟说完。

  “葡萄酒风土文化”在我国是个新概念,中国的茶文化倒是比较接近葡萄酒风土文化,趣味的差别,一个是“折腾”植物的果,一个是“折腾”植物的叶,但都讲究产区风土。“葡萄酒风土文化”在我国还没有被真正认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当做一种说辞,与中国文化或中国酒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差异,而正是这些不同与差异,反衬出“葡萄酒风土文化的中国价值”。

这些不同与差异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真实。葡萄酒是葡萄酒。OIV对此有明确的定义。A是A,B是B,本不应该是问题,但在我国的确又是问题。特别当我们在讨论“葡萄酒风土文化”时,不得不问,我国市场上有多少瓶葡萄酒可以与长在土地上的葡萄藤对应起来呢?进而与“风土”对应起来?

② 安全。葡萄酒是食品,品质质量是第一要素。

③ 自然。胁迫条件下,最少人为干预,最大保留从果实到酒的自然性。自然与人文系葡萄酒风土之两翼,不可或缺。

④ 人文。人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以及人对葡萄酒的理解与态度。人种植与酿造的方式,产区的人文背景。

自然与人文。

⑤ 多元。葡萄酒没有“好”与“不好”的统一标准口味,其“好”与“不好”也不是简单用价格高低或比赛名次或权贵推崇可以度量的。

⑥ 个性。葡萄酒不讨好饮者,也不克隆显者,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它就是它。

⑦ 差异。葡萄酒因产区风土、酒庄、品种、工艺设备等不同而不同。

⑧ 变化。葡萄酒随时间而变化。随种植、发酵、陈酿、储运、瓶贮、醒酒、入口…过程而变化。风土之所以迷人,在于其差异与变化,在于每一瓶葡萄酒都承载着天地、时间与人的共同作用。

……

  凡此种种,均为葡萄酒风土文化之精髓。

  我在葡萄酒界工作的时间越长,越能体会到葡萄酒风土文化的宝贵价值。“商品”是葡萄酒的衣服,“风土“是葡萄酒的基因。我国对于葡萄酒的关注点与舆论几十年来始终是在商品销售投资收益的汪洋大海中翻腾,而产区、土地、葡萄藤乃至”风土“”风土文化“尚未真正登场呢!葡萄酒风土文化在当下中国是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宝贵稀缺资源。而且我还隐约感觉到,倘若“风土文化”能充分与我国文化碰撞沟通融合,其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恐不止于葡萄酒吧。

谢谢。


本文内容来自紫梦贺兰,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您发现本平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8 6558 6211,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



葡萄酒信息网 www.winechina.com